|Page d'accueil首頁 |La vie生活|Le film電影| mes photos照片| Picasa照片|

9月 28, 2007

入世的和尚;出世的政府--公元2007年的屠殺

文/李怡志
緬甸,自1962年軍政府竄位,以極權統治,高壓處理國內民主運動;多次屠殺抗爭國民與非緬族群;軟禁民主領袖翁珊蘇姬(Aung San Suu Kyi),公元2007年,在這保守的佛教國家中有崇高地位的比丘/比丘尼站上街頭,爭取人權與民主,軍政府隨即以血腥的軍事屠殺手無寸鐵的比丘/比丘尼,學生和人民,引起全世界譁然及輿論批判,緬甸軍政府仍無動於衷,政府長期無視於人民對人權合法的想望,對照起入世的和尚走入街頭抗爭,軍政府的政治無能和漠視人權顯得"出世"冷酷!!
世界各地的人權團體及海外緬甸人相繼抗議聲援,但在澳洲緬甸大使館外的聲援活動竟與澳洲警方發生激烈衝突,並遭警方武力趨離...不管在哪邊,我們的政府總是離我們很遠...
連署與緬甸抗議民眾站在同一陣線

標籤:

9月 26, 2007

英國文化研究(Cultural Studies)系譜學

一. 新左派與文化研究
1945年後-形成-在英國新形成的知識傳統
1964年-學院化-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CCCS
70年代中-擴散-英國多所學校授與課程及學位
70年代末-擴大-開放大學集結「大眾傳播與社會」和「大眾文化」課程小組編寫教材
80年代初-跨越-跨國、跨學科、跨領域
二戰後,英國社會結構調整:生產關係、政治民主、文化形構,文化研究-第一階段:30年代, 英國共黨歷史小組,Hall稱「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」,匈牙利事件後辦 【The New Reasoner】雜誌,主要成員:E.P.Thompson、John Sarvile、E Hobsbaun,第二階段:多為第三世界成員,「獨立社會主義份子」,【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】,主要成員:Stuart Hall 、Raphael Samuel、Charles Taylor第三階段:1961合併,【New Left Review】、新成員:A. MacIntyrc、R. Milibard、R. Williams
二. 文化研究的政治脈絡
60年代:新左派研究方向、大眾傳播媒體、次文化、種族
70年代:女權運動、新右派
80年代:「New Times」概念、新保守主義、國族文化、同志研究
90年代:新(後)民族主義
三. 文化研究的理論
(1)新實用主義、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、新左派,主要成員: Thompson、郝嘉、Williams
(2)6.70年代和L.Althusser(結構馬克思主義)辯戰
(3)70年代中期,重讀A.Gramsci 「霸權」與Derria、Lacan辦證
(4)80年代中,與Foucault、Boudrillard、Delerze、Lyotard 後現代虛無、投機辨證,堅持在地、性別、種族、階級抗爭議題,開啟「全球化」討論和「後殖民」研究
四. 中心與邊陲的辨證
邊陲譯介中心話語形構自身,「自主性」透過「他者」掌握自我位置,但邊陲要進入中心時,卻又需要「中心」的批判性分析工具,故唯有深刻認識中心論述話語,才能發展出進入中心的邊陲觀點。而「自主性」又是同質化和霸權的另一開始?

標籤:

9月 13, 2007

不要更多住玻璃冷氣房的憂鬱無尾熊

文/龍緣之
今天(2007年九月12日)在聯合報(台北市版)看到,台北市(長)竟意圖再由澳洲引進兩隻無尾熊至木柵動物園。這種只為作秀,以及討好(大部份)無知(不深加反省的)民眾的行為,十分令我不齒。我不針對個人進行批評,因為社會對動保、動物福利以及「動物園的存在合理與否」的漠視,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。然而,在今天,所有關心社會正義、動物權和動物福利,以及所謂的「生命教育」的人,應該要看到這條消息,並為這種進行中的不公義發出斥責的聲音。

把原本生活在澳洲原生地的無尾熊,強制搬移至氣候環境完全不同的木柵動物園玻璃冷氣房,這真的是在做動物園「號稱」應為的「動物保育」嗎?在一般民眾對動物園內動物的高死亡率不知情,許多動物生活在令其痛苦、引發刻板行為的環境裡的忽視,在極多數遊客走馬看花,而人們(以及動物園)號稱是在對民眾進行「生命教育」的場所中,動物們已承受了多少不正義、不合理的對待及痛苦?這些是絕大多數人未加留意和關心的議題。如果自認為是一個關心生命、環境、生命教育的人類,現在應正視在我們生活週圍,加之於(人與非人)動物的不公不義!關於「動物園存在之不合理性」的相關論述,可以連結到以下網頁(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),於首頁選擇「主單元」中的「動物園」議題,會看到許多相關論述:
  • http://www.east.org.tw/link6.htm


  • 在此,希望更多看見此文的人,能夠轉寄給更多你認識的人,以及投書至台北市 市長信箱:網頁(有市長信箱在收信後的處理流程介紹。也可以說,更多人寫信/轉文投書,這個議題----進行中的不正義----會更受到重視
  • 市長信箱
  • 標籤:

    9月 12, 2007

    有沒有可以不流血的抗爭,有沒有懂得尊重人權的政府

    9月 09, 2007

    跨領域,跨到哪裡去?

    簡單的介紹一下跨領藝所的脈絡!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文/李怡志
    先談西方當代藝術史,自20世紀初期,叛逆的前衛藝術發展便是為了挑戰精英品味,而達達主義的出現則更具政治性,社會性的破壞藝術與生活的界線,但仍然後繼無力的進入西方美術史,被經典與學院收編,90年代中期,美國金濟蕭條,股市崩盤,文藝補助政策隨著精神物質的需求而來,藝術家投入公共場所及建築璧面的藝術創作,之後更由於美俄兩國冷戰的武力競賽外,在"自由美國"發展出的抽象表象繪畫逐漸式微,普普藝術藉著達達的靈魂附生,批判,反省過度個人主義的藝術創作,藝術又再度與生活連結起來,加上公共藝術法案的推動,公共領域出現了藝術家的大型雕塑,民眾可以在戶外觀賞到過去只在美術館裡的藝術作品,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,更是公民意識的抬頭,但是,當美國藝術家Ricard Serra的"傾斜之弧"在鬧區成為顧人願的路障後,人們開始思考公共藝術真正的公共性和公共領域關係,並加強了公共藝術的退場機制,而一些無定型,對話性,參與性,暫時性及開放性的公共藝術創作陸續出現,這些不同於過去的公共藝術作品被廣泛的稱之為新類型公共藝術(New genre public art)!
    回到台灣本身,經濟奇蹟下的都會市容到鄉村景緻醜陋無比,污染嚴重,人際疏離,而公民美學運動(陳其南語)是必要的,從早前90年代,公共藝術法案參考國外成效而立定與台灣戶外大型裝置藝術的推動,擴大三大美術館裡肩負的美學教育,從過去被視為政治性的公共廣場還給民眾作休閒空間,到近年來許多藝術展演活動試圖走入社區等公共領域,加上與地理人文毫無關係的大型戶外雕塑開始被質疑;欠缺生態環境保育的施工也被關注,這些是過去藝術創作中被長期乎略的一塊,透過藝術手段的介入,不斷的反省僵化的公共藝術操作上的瑕疵,再加上各種資源的整合運用,及各類藝術創作與活動的連結,便是跨藝所主要的課題!!
    以上粗略講了一下跨領域藝術,應該能大致明瞭!有疑問的來跟我討論吧!

    標籤: